仁是普遍同一原理,义是特殊差别原理。
我们整理一下这两句的理路:第一句:知天→知人→事亲→修身→君子→善治。17杨少涵校理、卫湜撰:《中庸集说》,桂林:漓江出版社,2011年,第142页。
25钱穆:《关于中庸新义之再申辩》,《钱穆先生全集·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(二)》,北京:九州出版社,2011年,第152页。若事理之得此名,则亦随其所指之大小,而皆有取乎真实无妄之意耳。通过对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论述,我们可知,人若只是一个经验性的存在,则人被打散在一系列的事件(或感觉)流之中,人作为人是无法在此得到确证的,人之确证,必须依赖一个更高的神圣性存在。(《论语·学而》)这就是说,一个仁者的精神境界,其外在表现绝不是色泽之浓郁、言语之侫巧,而是素淡且沉静的。然工夫不至,则本体终究归寂而不能呈现,故就人而言,诚终究是一种工夫,是以《中庸》多从工夫说诚。
27钱穆:《关于中庸新义之再申辩》,《钱穆先生全集·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(二)》,北京:九州出版社,2011年,第144页。程子以为,这三句话表现了孔子之天地气象。但从当代诠释学的眼光,我们看到的应该是比传统的知识论更深一层的对真实的参与活动,代表世界本身或人的心智自身所具有的创造性的活动。
(《论语·雍也》)又说: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(《论语·颜渊》),又说:文王既没,文不在兹乎?天之将丧斯文也,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。因此他说万物皆备于我矣,反身而诚 (《孟子·尽心上》),体现了一个主体的本体。他还认为人的能力也是可以扩大的,但却有一定的限度,必须维持在一定的限度之内。后来我看到施莱尔马赫的诠释圆环(hermeneutical circle)(诠释圆环即一个概念体系整体性和部分性的相互以及循环的理解,即从部分理解全体,再从全体理解中理解部分,并再行理解,形成一个部分与全体相互理解的循环。
整体来说,孟子的诠释都具有一种创造性,反映出他的辨识能力和认识特性的眼光,而能作出既有说明性,又有指导性,甚至于有预见性和规范性的观察和知见。所谓大丈夫就是居天下之广居,立天下之正位,行天下之大道。
因此,我们可以说,中国诠释学的本质就是本体诠释学,也就是以本体诠释为内核,以经典创生创造和理解为其体现的形式。心性才能够发挥出实践和行动的双重效果。他描述为其为气也,至大至刚,以直养而无害,则塞于天地之间(同上)。在循环界定中,形成了概念彼此补充衬托的整体意义网络。
因此劳心者就可以发展教育,教人伦理,使所谓父子有亲,君臣有义,夫妇有别,长幼有序,朋友有信 (同上)。这是孔孟哲学对中国诠释学的重要贡献。由此可见,孟子诠释历史事实是根据人的自然感情和选择而来,不可离开自然感情和原则来说明一个政治上的传位。残贼之人,谓之一夫(同上)。
(百姓从语言和行为上同意一个君主的推荐,可以说是意志的表示。但本体却有层次上的差别,从经验的感知本体到理性的心智本体,都代表主体活动和客体对象的统一存在。
以此构成了一个古典儒家经典诠释探讨和分析研究,此一观点自然也可以用在对其他诸子百家的文本创作过程的理解,来说明其文本意义如何形成。这在《易传》中的宇宙本体论极为明显,太极自两仪中凸显出来,而两仪又自然指向一个根源性的太极。
九、元语言与元理论的观点最后,我从一个元语言(meta language)和 元理论(meta theory)(所谓元语言,就是一个容纳实际叙述语言的框架语言。先知先觉能够启发后知后觉,能够教化民众,使其进入文化领域、生活世界。)这在我的 本体诠释学 中已经有所说明。我们读到周敦颐的《爱莲说》,就可以看到何以周敦颐把莲花看成是花之君子,而把牡丹看成是花之富贵者。孟子更系统地就孔子的诠释方法进行了实际应用和推广,因而建立了更为完整的诠释叙述,透露出更广泛的、更多样的诠释原理。我对孟子主张性善论有这样的认识:他是从诠释学的意义创造,来界定人性所包含的善性。
君子以仁存心,以礼存心。同时,对于人而言,具有丰富的自我实现的价值含义。
可见,孟子对人存在的德性从横向的层面加以理解,也从心性的纵向深度来进行理解,把天道、人性、伦理、道德与生命实践完全融合为一体。但这种力道能够自然中节,可以说是集前三类圣人之长而形成的一种自然功夫。
所以仁义必须并举,把利排除在外。如果我们把诠释看成是自我理解、概念建造和创造的认知行为,那么概念的建造和创造都可以说是本体论上的建造和创造活动,也是诠释学或理解学上的概念活动,是在这个世界上进行的人的心智活动和行为活动,具有重新描述这个世界的重大意义。
这表示部分离不开整体,整体离不开部分。但必须就个别的经典加以深刻的理解,才能说明何为中国哲学中的诠释活动。所以他看到墨者夷子主张薄葬,但又葬其亲则厚,就指出这是对天地生命存在的一本性和共同性没有理解,他批评夷子为 二本,既不能放弃人的本性,又另说一套反本性的制度,这事实上就是矛盾的做法。孟子这样一种诠释,事实上是提出了所谓意思/意见同意原则或协商一致原则(principle of consensus)。
身体的欲望则是命之所在,是以身体之性为基础的。他提出四种不同的圣人之道,第一类是伯夷,为圣之清者。
仁必须透过义来实现其差别性,而义又必须透过仁来实现其普遍性。其他有关诠释学的原理,如对话中主客概念互融,历史中原初概念和后期概念前后融合,形成一个创造性的意义成长与发展的过程,在知与行的特殊活动中发生实际的作用,并可以向未来无限延伸。
义不只有道德的含义,也有一种本体的含义,就是物之本性,是天地之精神与创造力之所在。荀子强调学习,而且要求学习圣人,接受圣人的管理,这与孟子的想法不谋而合了。
告子缺少对意义及其条件的分别意识,采取了近似道家的观点,也可以说是缺少本体诠释的反思。事实上,孔子的诠释是最原初的中国经典诠释,随后导向了最基础的本体诠释,这种诠释是基于孔子的进一步的儒家经典诠释。先不论这个二元主义是否正确,它有一个好处:说明人心智的意义是对于客观存在的主体自我建构的概念系统。进入专题: 孔孟 儒学 中国诠释学 。
这是经典的语言之所以成为经典的文本的路径。如果我们要发展中国诠释学,首先就要认识孔子的诠释活动,并对他的诠释活动进行深刻的理解,掌握他的原理,由此建立所谓 经典诠释 的基本模型。
语言是人的心性最原初的自觉表现,我们注意到动物并没有语言,只有一些原始的声音,以此来建立某种关联。孟子主张好战者服上刑。
最后归纳出中国经典文本意义创造的十一个基本原理,作为中国传统诠释活动的理论基础,以之构建一个中国诠释学的体系框架。这也是孟子诠释孝的意义的精神所在。